本草科技
▌【本草科技】
本草歷史
本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就創造了原始醫學。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癥,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藥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礎上,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過反復實踐和改進,逐漸產生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本草科技體系的形成大概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1、基本理論啟萌時期
中醫理論主要來源于對實踐的科學總結,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這個時期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現存較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問世。該書系統總結了在此之前的治療經驗和醫學理論,結合當時的其他自然科學成就,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初步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峨y經》是一部與《黃帝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成書于漢之前,相傳系秦越人所著。其內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之不足。所以說本草科技經得起歷史的檢閱和檢驗,是具有科學性的指引的科學。
2、發展成熟時期
秦漢以來,內外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采用。東南亞等地的藥材也不斷進入中國,從而豐富人們的藥材知識?!渡褶r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較早的藥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并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藥物學理論。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藥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公元三世紀,東漢知名醫家張仲景在深入鉆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采集眾人的有效藥方,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成《傷寒雜病論》其中,《傷寒論》載方113首(實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糧丸有方無藥),《金匱要略》載方262首,除去重復,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
隋唐時期,由于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藥物日益增多,用藥經驗不斷豐富,對藥物學成就進一步總結已成為當時的客觀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余人集體編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首部藥典,也是世界上較早的國家藥典。它比歐州紐倫堡政府公元1542年頒行的《紐倫堡藥典》早883年。該書共54卷,包括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載藥850種,在國外影響較大。
3、輝煌時期
宋代,政府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宋政府設立“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的較高機構。學生所學課程包括《素問》、《難經》、《傷寒論》和《諸病源候論》等。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針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公元1026年),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考試時,試官將銅人穴位注水,外用蠟封。受試者如取穴正確,可針進水出。這是中國醫學教育事業的創舉。公元1057年,宋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歷時十余年,約在1068~1077年陸續進行。
本草科技含義
本草科技,在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學者醫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中國珍貴的興醫除病,健康養生文化全面整理,深入研究、綜合開發的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經現代醫學、生理學、生命科學檢驗證明,是涵蓋極為廣泛的科學學術體系。
一是“本草”一詞,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根據現存文獻考證,“本草”之名,始于西漢晚期?!稘h書》之《平帝記》《郊祀記》《樓護傳》均有記載。“本草”的含義,一是指中國傳統醫藥學中的藥物。 “本”在《說文解字》中訓為“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草”本字作“艸”,訓為“百艸也”。可見“本”的原始意義是根,“草”則是草本植物的泛稱。
二是聚中國傳統藥物學及藥物學專著記載: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的序中論述,認為扁鵲、淳于意、仲景、胡洽7等歷代名醫用藥“皆修藥性”,為“本草家意”,并引用顏光祿之言,指出“詮三品藥性,以本草為主”。由此可知“本草”賺指研究藥理藥性的專門學問,并與經方有一定淵源關系。
本草科技在幅員遼闊的華夏大地為中華民族的醫療保健做出極大貢獻,他也是人類和疾病作斗爭的一大發明!是比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更杰出的發明和創造,本草科技可稱為“中國古代大發明”。
本草科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醫學科學,它珍藏著中國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豐富經驗和理論知識。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它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本草科技逐步形成并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
本草科技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內容;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不斷地對于本草科技進行發展和完善,使本草科技孕育著很多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的新理論、新學說的胚胎和萌芽,正是這些寶貴精髓,賦予了本草科技強大的生命活力。
那么為什么本草科技的名字沒有被人熟悉運用?或者被人稱之為中醫?
中國是醫藥文化發祥較早的國家之一,從人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世界東方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照耀著中華民族。他們勤勞聰明善于發現,在實踐中運用草藥和疾病作斗爭,逐步完善本草科技治療臨床實踐,形成治療理論和指導臨床實踐的方法。本草科技經過幾千年的不斷發展和運用,與其他文明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
西漢開始就有“中醫”的說法,但是“中”不指中國,究竟什么意思呢?中國較早認識尤物的思想基礎。中國醫學本草的基礎是來源于《易經》?!兑捉洝穼⑹澜缫磺惺挛锞{入陰陽的軌道,對后世的哲學,社會、堪輿、天文、地理、醫學……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的本草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本草科技的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中庸”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大家也許會感到莫名其妙:為什么 “本草科技”的稱謂不止一個,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大家對于中醫這個中華民族自己的醫學科學----中醫冠以多個稱謂。
1“歧黃之術”
第一個代稱是《黃帝內經》,稱本草科技其為“歧黃”之術。是因其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本草科技為‘歧黃’或‘歧黃之術’。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F存有中國較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并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后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于此。
2、“懸壺”
《后漢書•費長房傳》載,市中有一老翁賣藥,懸一壺于市頭。而他的藥給人治病,每每藥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到落市關門后,他就跳入葫蘆里。古代醫藥不分家,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一些開業醫生也將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業應診之意,后人稱醫生的功績為“懸壺濟世”。
3、“杏林”
三國時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癥愈者種5株,輕者1株。數年后,蔚然成林,紅杏累累。他建一“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只要拿一器谷子來換一器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谷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谷子救濟貧民。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譽滿杏林”、“杏林春暖”。這些贊譽之詞成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雅稱。
4、“青囊”
指古代醫生盛醫書的囊,后借指醫術?!逗鬂h書•華佗傳》張冀《補注》:“吳押獄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于獄中,故我以囊燒毀也’”。因華佗精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著,而死后吳押獄者出于對華陀的尊敬和為其抱打不平,一時沖動焚之。許多精湛的技術記載沒有流傳下來,也是一大憾事。為了紀念華佗對于本草科技的貢獻,所以,人們把“青囊”一詞看做成了醫術的代稱。
發展前景
2、“懸壺”
《后漢書•費長房傳》載,市中有一老翁賣藥,懸一壺于市頭。而他的藥給人治病,每每藥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到落市關門后,他就跳入葫蘆里。古代醫藥不分家,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一些開業醫生也將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業應診之意,后人稱醫生的功績為“懸壺濟世”。
3、“杏林”
三國時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癥愈者種5株,輕者1株。數年后,蔚然成林,紅杏累累。他建一“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只要拿一器谷子來換一器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谷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谷子救濟貧民。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譽滿杏林”、“杏林春暖”。這些贊譽之詞成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雅稱。
4、“青囊”
指古代醫生盛醫書的囊,后借指醫術?!逗鬂h書•華佗傳》張冀《補注》:“吳押獄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于獄中,故我以囊燒毀也’”。因華佗精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著,而死后吳押獄者出于對華陀的尊敬和為其抱打不平,一時沖動焚之。許多精湛的技術記載沒有流傳下來,也是一大憾事。為了紀念華佗對于本草科技的貢獻,所以,人們把“青囊”一詞看做成了醫術的代稱。
▌【本草 • 膳】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偉大成就。中國人告別世世代代窮困生活,邁入吃穿不愁的小康社會。伴隨這一偉大歷史進程,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均收入持續增長,飲食結構發生深刻改變,攝入更多肉食的同時,蛋、奶、蔬菜、水果的消費量也急劇增加。在食物豐富的今天,人們卻又顯得有些茫然——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在信奉“以食為天”的國度,人們剛剛擺脫忍饑挨餓的生活,卻迎來食物豐富帶來的煩惱。
有關研究機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腰圍增長正在逐步成為世界之最!”,膳食營養失衡、微量元素不足、慢性病多發等問題日益顯現。2013年到2014年,35歲至46歲死于心腦血管病的人群中,中國是22%,美國是12%。中國每年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經費達到3000億元人民幣。因疾病導致的生產力喪失,在2005年至2015年間給中國造成55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80%學生早餐營養質量較差,青春期貧血的發病率達38%,全國肥胖兒中脂肪肝發生率40%-50%。顯然,吃不好,吃出來的問題,不僅僅是健康問題,更是經濟問題,是社會問題。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營養、吃得科學,已成為事關新時代健康、和諧社會建設的頭等大事。破解當前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飲食觀念、創新飲食產品、創新飲食技藝。
中華傳統醫藥寶庫是創新飲食觀念、創新飲食產品、創新飲食技藝的不竭之源。我國知名醫藥學家張仲景、孫思邈、孟詵、陳直、忽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曾對藥膳有過論述。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專設藥膳篇《食治門》,認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忽思慧也曾著藥膳專著《飲膳正要》,深刻闡述了養生之道,闡述了飲食與保健的辯證關系。陳直曾著老年保健專著《養老奉親書》,“人若能知其食性,調而用之,則倍勝于藥也。緣老人之性,皆厭于藥而喜于食,以食治疾勝于用藥……貴不傷其臟腑也。”中華藥膳文化薪火相傳,《本草•膳》由國家名老中醫劉學文教授率團隊潛心研究多年,此書是本草科技相關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黃帝內經》五季養生智慧為理論基礎,結合現代生活節奏加快、氣候變化、工作壓力加大等現代生活特點,以人為本,弘揚“天食人以五氣,人食天以五味”的中國傳統哲學思考,提出春、夏、長夏、秋、冬五季調身理念,主張全年伴隨五季節氣變換調整飲食的全新理念。在五季調身飲食理念指導下,《本草•膳》挖掘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淵源流長的藥食同源文化寶庫,弘揚中華藥膳傳統經典,創新飲食產品,研制出新型膳食配方幾百種收錄本書,以155味藥食同源及可用于保健品的草藥配伍,研制出870個具有調身功能的膳食配方。其中,春,148個。夏,123個。長夏,281個。秋,134個。冬,184個。將“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食之,以補精益氣”中華藥膳理性思考,直接轉化為日常的煎炒烹炸飲食生活。膳食配方中選用中藥數目155味,選用食材數目154味。《本草•膳》是中華本草文化在當代傳承的重要載體,促進本草智慧古為今用,推動現代營養科學嫁接傳統文化,為現代家庭提供簡便易行的新型食方?!侗静?bull;膳》致力于膳食配方創新,為博大精深的中華藥膳走入尋常百姓生活創造現實條件。
伴隨中華民族追究美好生活步伐加快,主體自覺,國民健康生活意識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非常明確地表達了對于健康管理服務的需求,希望獲得能夠改善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及習慣的健康干預服務意愿。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國家先后出臺了《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多項相關政策法規。2017年中國家庭健康觀念發生三大可喜變化——健康生活、健康管理、積極預防意識增強。在此背景下,《本草•膳》將是助推我國民眾主體自覺,科學飲食,鑄就美好生活,提振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里程碑。同時,《本草•膳》為有效應對當前我國面臨的食物生產還不能適應營養需求,居民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并存問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本草•膳》攜手致力于改善民眾生活品質的飲食創新科技企業,依托營養科學,弘揚傳統本草文化,打造“營養一個民族”的中華膳食工程。帶領健康養生理念,倡導科學飲食生活,弘揚傳統本草文化。
聯系信息
手機官網
快速鏈接